王雅洁
2023年的风电企业,还有没有钱可赚?
在价格战跌宕起伏的持续过程中,如何寻求突破与转型,是风电行业亟待面对的问题。
对于这一点,行业头部企业远景能源已经开始作出反应,远景能源副总裁(中国区)兼解决方案总经理许锋飞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:“未来发展风电行业,需要算清楚全生命周期总账,看清长远,这也是现在整个行业面临的大问题,下一步,整个行业上、中、下各端都要冷静、理性,更不能为了拼命追求规模而牺牲质量。”
2023年,远景能源实现了百分百国产化自研自制核心部件供应体系,在海陆多款新机型上进行应用,通过规模化开发与技术进步,已经随着中国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,进入平价发展的关键时期。
目前,风机企业已无太多降价空间,风电行业竞争格局进一步生变。下一步,究竟该如何寻求技术创新、产品形态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?
未来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,提升海上风电发展效率与规模,增强海上风争力,是许锋飞正在思考的议题:“我个人认为,风电还是一个朝阳行业,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,已有近40年历史,但它依旧是一个朝阳。”
|对话|
经济观察报:如何看待行业“内卷”,比如低价竞争?
许锋飞:现在风电行业设备价格竞争的确比较激烈。低价“内卷”的特点就是价格低、没有钱赚,部分企业甚至为了抢占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产品质量,为未来风电产业发展埋下风险。
有一些客户,可能觉得新能源大型投资都集中在前期,所以更倾向选择低价格。对于这一点,我也能理解,但是低价未必是最优。
对于我们来说,现在最大难处之一就是行业还处于价格战的激烈阶段,价格一直没稳定,还在下行。腰斩之后,结果发现还没到地板。
经济观察报:行业企业应如何应对?
许锋飞:我呼吁整个行业更关注全寿命周期经济性,不是只看设备价格,未来你发的电量在20年,甚至25年的生命周期里,完全可以把成本跷跷板压回来,甚至由于规模很大,可以出十倍的杠杆。
未来风电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,是个朝阳行业。从整个风电产业链来看,不管是下游开发商、中游设备供应商,还是更上游供应链,身处链条中的企业,还是更注重可靠性。
从项目寿命周期看,海风寿命25年,陆风寿命20年,其运行成本中,风能使用是免费的,但是依然要通过设备可靠性来收回你的最大一笔投资,如果只关注投资价格,不停消耗在价格战中,便会反过来影响可靠性。
这也是我提出计算全生命周期总账的原因,这个问题,需要整个行业引起重视,整个行业上、中、下各端都要冷静,真正把质量做得更好,不能为了拼命追求规模,就牺牲质量。
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道理。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开阔,包括欧盟、美国、东南亚、中东北非等各个区域,都在聚焦碳中和,都需要很多的新能源装备为他们的脱碳之路提供战略产品,所以,对于中国风电行业来说,国际市场是星辰大海,如果我们只看得到国内市场的内卷,牺牲口碑和质量,就是在愧对历史给风电制造业提供的机遇。
经济观察报:目前行业竞争格局有哪些新变化?
许锋飞:现在也有一些新企业的加入,比如有些民营房地产企业,在房地产行业下行的背景下,开始转战新能源,除了房地产企业,还有纺织企业、传统化石能源企业,也在寻机跻身新能源赛道。
经济观察报:你在风电行业从业多少年了?回过头看,有哪些关键的历史发展节点?
许锋飞:我2007年进入这个行业,加入远景能源之前,我在丹麦维斯塔斯工作。1989年10月,当时亚洲最大的风电场——新疆达坂城风电场正式并网,总装机容量2050KW,这是我国投资600万元和丹麦维斯塔斯合作的第二个项目,这应该算是中国风电发展的开端之一。
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10年左右,是中国风电发展的萌芽期,规模都非常小,如果要划分历史阶段,我认为这是第一个初期阶段。
其中,1999年,中国第一台国产风机S600,正式通过国家验收,这是中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的开始,也是中国风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。
第二个大的关键阶段,是从21世纪算起。从政策层面看,2005年,中国颁布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当年8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:“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%以上”,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。据此,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迎来政策红利期。
2007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》,要求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,到2020年,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。
在政策支持下,大量资本涌入风电领域,风电行业开始高速发展。2007年,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,超过过去20年的累计装机容量。2010年,中国风电累计装机高达44.7吉瓦,正式超过美国,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。
也就是说,进入21世纪,风电成为各大集团的专有板块,包括相关央企集团。
不过,虽然发展速度很快,但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还是偏落后的,大概持续了八年多的时间,在中国三北高风速地区,多家行业内企业开始向风电转型。
经济观察报:远景发展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?
许锋飞:做制造业,其实是一个窄门,很苦,需要长期坚守。充电的零部件是一个黑盒子,最早是买别人的,我们做组装集成,不知道每个黑盒子部件的边界。就像一个小孩进入大人的童话世界,要拿着钥匙打开黑盒子,这很难。
对制造业来说,我们需要合理的利润水平,特别是我们民营制造业,我们的金融成本也不能太高,那样才能保证利润水平,把更多研发费用投入解决黑盒子的未知领域。
新能源的本质,我认为还是技术,因为新能源靠天吃饭,如果没有技术,别人的风机在发电,你的风机在维修,那就浪费了投资。下一步,如何通过技术把免费的风变成有用且更低成本的电,这对制造业来说,需要非常大的研发投入。
经济观察报:在政策层面,你是否有期待呢?
许锋飞:从政策上看,现在不管陆风还是海风,开发商已经进入平价时代,没有可再生能源补贴,大的政策波动也不多。
还是希望政策更平稳,不要有很大的波动性,强配储能肯定会增加成本,本身已经没有补贴,是平价了。举例说,有些地方配25%容量四个小时,有些地方配15%两个小时,这对开发商,对我们的客户来说,成本差异就很大了。
所以新能源配储政策,是否能做一些梳理?不要画一条红线,就要配这些,有些地方是否可以不配?还是要讲究经济性。